1935年初夏,中国红军展开了一次生死攸关的战略转移。经过六天在禄劝县的激烈战斗,他们终于在金沙江畔取得决定性胜利,成功突围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圈,渡过这条波涛汹涌的大河。这次行动不仅展现了红军高超的战术能力,更彰显了他们不屈不挠的斗志。在金沙江边,战士们短暂地感受到了胜利的喜悦,但他们明白,更大的考验还在前方。接下来,他们将继续向北挺进,目标是四川西部,那里有红四方面军等待会师。作为川滇交界的重要地理屏障,险峻的大凉山将成为他们必经的考验。
就在这个节骨眼上,国民党最高统帅蒋介石已经看穿了红军接下来的计划。他清楚地认识到,如果红军主力与红四方面军顺利汇合,其实力将得到显著提升,对国民党的统治地位将造成严重冲击。为了彻底掐断红军的北上通道,蒋介石暗中下达密令,要求驻守四川的军阀刘文辉立即部署兵力,在大凉山一带构筑严密防线,坚决阻止红军继续向北推进。
刘文辉接到指令后,立即组织部队进入战备状态。他在大凉山的战略要道上精心布置了五重防御体系,调遣了数千名精锐士兵,打造了层层难以攻克的屏障。每道防线都配备了丰富的物资和猛烈的火力,以保证在山地战斗中占据上风。通过这些周密的安排,刘文辉的目标是将大凉山打造成红军无法跨越的坚固堡垒。
红军在突破四川军阀刘文辉布置的首道防线后,一路高歌猛进,很快抵达了德昌一带。这里驻扎着川康边防军第16旅,由许剑霜负责指挥。就在红军准备迎接下一场硬仗时,却发生了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折,彻底改变了他们的处境。
德昌城内,一位身穿国军制服的军官悄然走进了许剑霜的指挥所。这位李参谋神态沉稳,目光坚毅,举手投足间透着一股不容忽视的气场。他主动表明身份,称自己曾是许剑霜的老上级——赫赫有名的红军将领刘伯承的部下,并郑重地递上了一封密信。尽管许剑霜对这位不速之客的身份心存疑虑,但最终还是接过了信件。信中,刘伯承以昔日战友的名义,向许剑霜提出了一个特别的请求:希望他能网开一面,为即将北上的红军让出一条通道。
1895年,许剑霜出生在泸州麟现乡的双嘉村。他从小目睹了军阀混战带来的社会动荡和百姓的疾苦,这些经历深深触动了他,让他萌生了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。在四川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求学期间,他不仅接受了新式教育,还逐步确立了自己的政治立场。面对军阀间的纷争和底层人民的艰难生活,许剑霜深感痛心,最终选择从军,希望通过军事途径为国家与民族探索一条新的道路。
25岁的许剑霜以优异成绩从四川陆军讲武堂毕业,在校期间就展现出过人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。毕业后,他被安排到四川军队第二混成旅服役,正好赶上他仰慕的军事家刘伯承担任该旅团长。在跟随刘伯承的过程中,许剑霜不仅积累了扎实的军事理论和实战经验,还逐渐显露出出色的领导才能和过人的胆识。
刘伯承在负伤后被送往成都医治,期间结识了不少具有革命理想的人士。他们的先进理念和对国家未来的设想深深触动了刘伯承。康复后,他毅然选择脱离国民党,转而全力参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事业。
许剑霜接到刘伯承派人秘密送来的电报,心情久久难以平静。老战友的召唤,让他想起了当年并肩作战的岁月。虽然多年未曾联系,但这封电报却让他看到了新的希望。他马上联系了川康边防司令刘元璋,明确表态支持红军向北挺进。
许剑霜在回信中深情地写道:"泸州一别,时光飞逝,没想到我们会在这般境况下再见。虽然我如今在敌营,但心依旧挂念着昔日情谊。面对眼前的局面,哪怕前路艰险,我也绝不后悔。为兄弟分担风雨,略尽心意,始终是我心底不变的信念。"这番话既流露出他对老友的深切情感,也透露出他在复杂局势下做出的不易抉择。
许剑霜的答复很快传到了刘伯承手中。在等待对方回应的同时,他悄悄着手准备为红军开辟一条秘密通道。他很清楚,这个选择可能会给自己的军旅生涯带来巨大转折,甚至要面对难以预料的风险和考验。但许剑霜认为,这是他为坚守信念和珍视情谊必须付出的代价。在此期间,他与刘元璋进行了多轮深入磋商,共同拟定了一份周密的行动方案。他们巧妙地调整了防御布局,确保红军能够在不惊动国民党高层的情况下顺利通过。
在丰战营和八斗冲等战略要地,许剑霜指挥部队做了一番象征性的抵抗后,果断下令撤退,为红军让出了前进通道。这一大胆举动虽然风险不小,却充分体现了他对全局的深刻洞察和过人的胆识。红军抓住这一良机,顺利拿下德昌,而这场胜利背后,许剑霜的暗中支持功不可没。此后,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巨大转折。尽管在国民党内部引发了诸多非议,但他始终心系国家前途,坚守着自己的信念。
这次事件让许剑霜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选择和所作所为。接下来的日子里,他内心经历了激烈的挣扎,同时也要面对外部的各种考验。在与各派人士的交流中,以及多次实地走访后,许剑霜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,中国必须凝聚力量共同应对外敌。在对国内外局势有了更透彻的认识后,他毅然投身抗日事业,全身心投入到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全民行动中。在抗战过程中,他的军事才华和指挥能力得到了充分展现,他率领的部队在数次重要战役中发挥了关键作用。